
顏值消費時代,餐飲人該堅持“口味第一”還是“顏值為王”?
曾經,口味是衡量餐飲最核心的指標。產品口味是1,其他都是0。
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,人們在小紅書上對各類美食的評價中,顏值成為了第一位的要素。“姐妹們,真的太可愛了!”、“顏色誘人”、“顏值界的天花板”、“太出片了”、“顏值好在線啊!”....等各類顏值相關的詞匯頻繁出現。
消費者等待一道菜上來時,關注的第一件事也不再是口味問題,而是能否有好體驗、顏值高不高,菜品有沒有意思,夠不夠新鮮稀奇、能不能讓其分享至社交平臺,滿足其炫耀的欲望。
但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,特別是隨著Z世代成為市場新消費主體,他們獵奇、挑剔、顏控,愛好新鮮感,對高顏值的產品有著明顯的偏愛。
艾媒數據中心《2022年中國興趣消費趨勢洞察白皮書》顯示,94%的消費者認為商品顏值會對消費產生重要影響,Z世代購買高顏值產品的銷量同比增長166%。
“先用眼睛吃,再用手機吃,最后才是嘴吃,已成為當下年輕消費者的常態。”
01
中國早已進入“顏值消費時代”
自2018年左右,中國就已經悄然走入了顏值消費時代。
只要一種產品外觀夠美、夠特色,借助口碑力量的發酵,品牌就會快速躥紅,成為網紅品牌,比如,軟飲界的元氣森林、咖啡界的三頓半、雪糕界的鐘薛高,文創界的故宮淘寶、餐飲界的Lady M等。
近幾年,當我們評判餐飲好不好時,場景與產品顏值也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衡量元素。如當下全國霸榜的網紅火鍋朱光玉火鍋,去年火爆非常的慫火鍋以及烘焙界的墨茉點心局、虎頭局等品牌。
尤其是朱光玉火鍋品,不僅在場景上采用了高顏值的敘利亞風裝修特色,小院門、復古燈籠、做舊的工業水泥墻,殘破的磚瓦,配合酷炫的燈光等元素堆積起來的空間,獨特出片又好看。
產品上的顏值打造也不遑多讓,把甜品店、包子店搬進火鍋店,每一次產品上新都必定刷屏。比如前段時間新推出兩款包子,紅色的番茄芝士肉醬包以及黑金色的榴蓮包,吸引了不少消費者曬圈打卡...
反之,產品顏值差甚至可能被消費者罵上熱搜,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厲家菜事件。
2020年9月,某大V在厲家菜吃了一頓飯之后,隨即在微博上說厲家菜名不副實,基本檔次的價格就要3000元/每桌,但產品的顏值完全不上檔次,看起來就跟“大街上的快餐食堂”做出的菜品一樣,讓人毫無食欲。
作為一個常年入星米其林餐廳,被蔡瀾等知名美食家點名贊揚,金庸、成龍、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都去吃過的品牌,厲家菜在產品口味上肯定有其過人之處。但就因為擺盤不到位就被罵上熱搜,可見當下消費者對菜品顏值的看重程度。
為什么會這樣呢?在餐飲O2O看來,主要有兩個原因:
首先,這其實是社會發展后人們消費升級的必然。
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,在物質匱乏的年代,生產力水平也相對落后,人們在消費時沒有太多的商品可供選擇,同時更注重節儉與實用性。所以,當時人們對餐飲的需求,口味是核心。
但隨著人的物質生活愈發多元化,消費者滿足了基礎生理需求、安全、尊重等需求之后,人們在消費時就會越來越關注更上層的需求,審美性的需求——令人愉悅的高顏值外觀,商品背后打動人的文化,以及在消費時受到的優良服務。
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,往往首先靠視覺提供的信息選擇自己的消費對象,靠視覺的對比和鑒賞對消費品進行判斷。
再加上Z時代年輕消費主力的反向推動,自然而然就讓顏值經濟正成為當下新消費時代的主流風潮。
其次,社交媒體興起后的反向推動結果。
社交媒體還未出現前,媒體的主要作用是傳播信息,人們去餐館等地方消費,主要還是為了享用美食。雖然對餐廳菜品也有顏值需求,但因為沒有炫耀的渠道,更看重的還是菜品的口味、營養等要素。
然而,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,分享、傳播成為了當下每一個消費者的日常。明星網紅餐廳的示范效應越來越強,各種平臺上的“曬圖”需求日益旺盛,同時也讓不少品牌增添了幾分關于顏值的焦慮。
如此一來,餐飲便被動的卷入這場“顏值競爭”之中。特別是伴隨著她經濟的興起,以及小紅書、抖音等平臺興起的網紅種草經濟,有關顏值經濟的浪潮更是席卷了整個餐飲界。
好的產品顏值成為了當下餐飲品牌的爆點。
產品只有吃了才知道是否好吃,而且口味往往仁者見仁,但現代人的審美早已趨于統一。顏值高的產品端上桌,直接觸發了消費者炫耀心理,自發為品牌宣傳。而只要有頭羊的帶領,伴隨著消費者普遍存在的羊群效應以及從眾效應,很快產品就能火爆起來。
在這個顏值消費時代,做好產品的顏值,幾乎已經成為當下餐飲人共識。
02
顏值第一?還是口味第一?
然而,好吃的產品可能在賣相上會需要做一定的犧牲;而如果專注菜品的賣相的話,可能在產品口味上會需要妥協。
比如紅燒肉這款菜品,如果想要做好看的話,就必須“整塊五花紅燒-切成小塊-然后淋醬”,只有這樣才能做出色彩艷麗的效果。但這樣的做法,相比傳統的紅燒肉中“先切塊、再紅燒”,在產品入味上就會有所欠缺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餐飲人做產品是應該依然堅持口味為王,還是投向于“顏值第一”呢?或者,這個問題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為,當下的餐飲人在經營餐飲品牌時,到底該更看重流量,還是消費者復購率。
在餐飲O2O看來,這并不是一個單選題,而且答案也要視餐飲品牌情況而定。
1、0-100階段初創餐飲,流量最重要,顏值為王。
初創餐飲剛入局餐飲市場,品牌在認知度上相對較低,這個時候談復購率為時尚早,品牌最重要的是找流量,變銷量。
品牌如果想要借助品類認知或紅利+產品獨特的差異化賣點轉化品類內的消費者,顏值是一個非常好的著手點。
因此,這個階段的餐飲品牌,最重要的是在保證餐品口味穩定基礎上,提高餐品的的顏值,以此作為品牌的流量引爆點,不斷吸引消費者種草,形成流量的自循環,從而提高整個品牌的知名度。
2、100-1000階段餐飲品牌,顏值有爆點,口味有亮點
品牌在市場具備一定知名度,門店也擴張到一定程度,這個時候就必須兼顧口味。僅靠顏值單個維度的產品競爭,如果沒有產品口味這個優勢在用戶心智里面扎根,就很難逃離網紅品牌的流量詛咒。
在產品顏值做好的同時,產品口味層面一定要有亮點。
通過產品的高顏值不斷吸引顧客,通過產品口味不斷提高復購率,積累老顧客。通過流量+長期主義,才能讓餐飲品牌持續發展下去。
在這一點上,朱光玉火鍋就做得不錯。據朱光玉火鍋首席創始人梁熙桐介紹,朱光玉非常看重餐品的口味上。
每上新一款新品,產品必須在口味上通過,品牌才會對其進行顏值包裝,從而推出市場;如果口味沒有優勢,哪怕本身顏值上可能很爆,產品依然只能躺在品牌產品備選庫里面。
3、1000-10000階段餐飲品牌,創新為要,口味為王
當餐飲品牌已經擴張全國,成為市場知名品牌時,品牌本身的知名度就已經可以自動吸引流量。這個時候餐飲品牌更多的應該是回歸餐飲的本質,以產品為王,用持續的產品口味創新,來保持與提升品牌活力。
不過,產品口味為王,并代表要讓餐飲品牌在產品口味上去追求極致。在餐飲O2O看來,假如產品在口味上達到極致是100分。那么,除非定位高端追求米其林效應的餐飲品牌,口味上可能需要達到90分甚至以上。
市場上大部分的餐飲在產品口味上,只需要達到80分左右,即可滿足當下市場上95%以上的客群。進一步提升產品口味,并不能帶來多少新增老客群,甚至可能讓產品口味產生的邊際效用遞減到極小值。
而且,專做外賣的餐飲品牌,景區里的餐飲品牌,與社區里的餐飲品牌,在口味與顏值的側重點又不同。
對于外賣店品牌而言,顧客在線上點餐時是看不到你餐品的賣相的,而他們在收到餐品時也不會特別在意餐品賣相,相反他們能更直接地感受餐品是否足夠美味。
若美味,他們下次則會繼續選擇你。因此,對外賣餐飲店而言,餐品口味最重要,包裝和顏值都只需適度即可。
對于流量大的景區餐飲品牌而言,顧客的消費很多都是一次性的,所以相比于注重餐品口味,注重餐品的賣相會更能提升自己的吸引顧客的能力。因此,產品顏值是品牌首個要素。
而對于社區餐飲而言,顏值只是一時的亮點,產品口味才是最重要的。只有產品口味好,才能不斷產生復購率,留存住老顧客,甚至讓老顧客不斷帶來新顧客。
編輯 |蘇蘇